微信即时交流
中国最大的家谱收藏的故事
原文标题:上海图书馆员冒险保存了数千份无价文件——家谱:中国最大的家谱收藏的故事
作者:黄巍(上海图书馆研究员)
原载:华府作家出版
发表时间:2023-08-13
20 世纪 60 年代,上海图书馆员冒险保存了数千份无价文件——家谱:中国最大的家谱收藏的故事。
去年秋天,当上海图书馆在浦东新区开设了一个大型分馆时,头条新闻往往集中在两件事上:它的规模和建筑师克里斯•哈迪的设计,其中除了传统的书库之外,还包括展览、表演和活动空间。
在这一切中,图书馆的藏书多少被忽略了,而这正是图书馆扩建的首要驱动因素之一。(全面披露:作为图书馆的员工,我负责其中的部分藏书。)特别是,上海图书馆拥有可以说是世界顶级的中国家谱藏书,其中包括近 40,000 个不同家谱的 30 万多册,共有456个姓氏。
家谱是记录单一祖先的血统世系、家庭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以及家庭财产和风俗习惯的历史文献。其中包括历史上著名家族成员的描写、姓氏起源的考证、宗族规章制度、祠堂建筑的资料,甚至诗词。名门望族的家谱往往包含特殊记录的档案,包括圣旨、命令以及皇帝给家族官员的书信。(他们通常不包括的一件事是与家庭女性成员有关的记录。)
上海图书馆展览中展出的家谱。由黄巍提供
特别古老的家谱会有数十篇来自不同时期的序言,由不同世代的成员撰写,试图将数百年的历史组织成清晰易读的内容。一些学者认为这种做法可以追溯到商代(公元前 1600-1046 年),但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(大约公元 220-581 年)才达到顶峰。在宗族统治的时代,家谱是建立家族关系、血缘关系、婚姻联盟甚至官僚职位的重要手段。当时,选拔官员不是根据功绩,而是根据家族的遗产,将不同的家族分为九品之一。
从隋朝(581-618)开始,科举制度逐渐取代了原来的九品制度,贵族家族的权力衰落。从宋朝(960-1279)开始,出现了一种新的家谱风格:编年史。编年史本质上是一个人或事件的简介。它们大多是著名政治家和学者为其前辈或特别杰出的当代人所写的,有点像另一位名人写的名人传记,一直流行到民国初期(1912-1949)。
与此同时,在明朝(1368-1644)和清朝(1644-1912)时期,政府寻求加强孝道信仰和宗族制度,作为抵御社会动乱的堡垒。康熙和雍正皇帝都曾下令收集家谱,地方官员劝说各家各户编修家谱。随着这项运动的深入人心,人们开始相信“没有家谱就没有家族”。
翁同和氏族谱,上海图书馆藏。翁是清代著名儒家学者、导师。由黄巍提供
考虑到中国家谱的悠久历史,这么多人最终会来到上海——而不是一个以与传统文化联系而闻名的城市,这似乎很奇怪。新中国成立后,家谱收集工作基本停止。除1950年和1951年印行了1949年以前编撰的少量家谱外,家谱记录在二十多年来一直处于空白状态。家谱被贴上了宗法制度的“封建”帮凶的标签,编撰家谱的人冒着被指责怀旧中国的风险,许多卷册被送到纸浆厂。
几千年的历史岌岌可危,上海图书馆员顾廷龙冒着风险,组织了一个团队,尽可能多地抢救家谱,以免它们被化学制浆或扔进垃圾填埋场。他们的作品占图书馆现有馆藏的五分之二,其余藏品来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的藏品。
家谱的历史价值因时代而异。例如,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谱对于学者来说是丰富的资料来源,其中包含了这个时代的家庭、政治、婚姻甚至民族关系的细节。但他们的可信度并不是绝对的:由于中国有“尊老、称誉”的悠久传统,成员的血统和事迹往往被夸大。
最近,中国学者开始强调以更加国际化的方式来研究家谱。这导致了与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(通常被称为摩门教)的不太可能的合作。由于摩门教教义非常重视家庭,摩门教徒积累了大量的家谱资料。国际家谱索引是教会于 1894 年创立的全球性非营利家谱研究组织,已与 150 多个国家的 10,000 多个档案馆、图书馆和其他机构合作。其中包括上海图书馆,该图书馆与 IGI 合作编制了《中国家谱综合目录》,并向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开放其档案。
英文译者:马特•特纳;编辑:吴海云。
(标题图片:安徽省蚌埠市盛氏族谱,2014 年。李斌/IC;中图:Pepifoto/VCG)